近日,共青團中央、國鐵集團等23家全國創建青年文明號活動組委會成員單位聯合印發《關于命名第21屆全國青年文明號并進行星級認定的決定》,其中認定鐵一院橋梁與隧道設計院(水利水電部)新技術研發中心(現“研發所”)為“一星級全國青年文明號”。
橋隧院研發所(原“新技術研發中心”)成立于2016年,是一支由橋梁、隧道、BIM及數智化專業技術骨干組成的尖兵團隊,現有員工43人,35歲以下人員占比65%。
團隊先后完成高原鐵路、西十高鐵等12條鐵路的代表性橋隧工程勘察設計,聚焦千米級索承結構、大跨拱橋及組合結構橋梁、城市地下大空間開發、低真空超高速磁懸浮等領域開展科研攻關,取得豐碩的成果;同時開發了協同設計和綜合管理平臺,主編或參編鐵路BIM聯盟所有技術標準,引領鐵路BIM行業發展。
在創建全國青年文明號的過程中,全體員工團結奮進,凝心聚力,以崗位建功為目標,大力弘揚“敬業、協作、創優、奉獻”的精神理念,成為“政治素質好、職業道德好、職業技能好、工作作風好、崗位業績好”的先進集體。
研發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將思想政治工作與理論學習相結合,充分利用各類平臺進行線上學習,定期邀請上級黨組織書記、總工程師結合工作實踐開展線下研討與主題團日活動,形成多渠道、多載體、全員化、常態化、特色鮮明的思想政治學習新局面,有效提高青年員工思想政治素質。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為快速培養所內青年技術人才,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對新入職員工進行定期目標化培養,使其盡快成長為技術熟練、作風過硬的青年崗位能手,研發所積極組織參加導師帶徒拜師及交流會。
研發所作為一個年輕的團隊,青春與活力是不變的特色,奮斗與建功是永恒的主題,團隊青年繁忙工作之余仍以飽滿的熱情主動投身志愿活動,積極參與運動比賽,同時注重支部主題團日活動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在團隊成員自己設計的工程現場開展團建活動,激發職業自豪感和責任心。
研發所始終堅持黨團建設生產經營不偏離,緊扣“科技創新”主題,以打造精品工程和尖兵團隊雙品牌為主線,聚焦新技術、新結構、新產品、新工藝,在新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諸多創新成果。在特大跨橋梁方面,先后設計完成了銀西高鐵銀川機場黃河橋、重慶油溪長江大橋、西十高鐵漢江橋、西成鐵路尖扎黃河橋、西延高鐵王家河特大橋、濟濱黃河橋等一批在國際和國內有影響力的特殊結構橋梁。在長大隧道方面,先后設計完成國內首次下穿黃河的蘭州穿黃水下隧道、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底部橫穿秦嶺的引漢濟渭秦嶺隧洞以及大直徑盾構、地下洞庫等。
研發所有這樣一支“業務+數智化”復合型人才團隊,他們依托高原重點鐵路、西十高鐵等工程,在BIM技術方面實現了常規橋隧工程的三維正向協同設計,研發了基于BIM技術的施工建造管理平臺、隧道專家系統等應用平臺。同時,借助于橋隧院“揭榜掛帥”項目研發創新平臺,團隊數智化技術人員對于技術“卡脖子”難題,積極揭榜,成功掛帥,極大地提升了設計人員的工作效率。
此外,團隊積極發揮技術品牌優勢,助力科技創新亮點頻出。自成立以來,研發所共承擔科研45項,主編參編標準11部,授權專利124項,成果豐碩。
研發所自主研發的基于BIM+GIS的健康監測系統平臺為客戶提供形象、直觀的可視化數據界面,在多次橋梁健康監測項目投標中脫穎而出,先后中標多座大橋的橋梁健康監測,為大跨度橋梁安全舒適運營保駕護航同時也為鐵一院新業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艱苦卓絕的高原項目現場,在緊迫的搶險工作中,在遙遠的海外項目上,都有研發所的身影,團隊成員們率先參與各項急難險重項目,踐行新時代鐵一院尖兵精神。
研發所以“張蕾低真空超高速磁浮青年創新工作室”等3個創新工作室為平臺,開展生產競賽和技術創新,不斷激發學習熱情,引導全體黨員比敬業、比協作、比創優、比奉獻。牽頭組織青年方案匯報大賽、礪石培訓計劃、導師帶徒等活動,加強對年輕職工的培養。
研發所先后獲得陜西省青年文明號、五四青年獎章集體,中國鐵建青年文明號、中國鐵建示范黨支部、先進基層黨支部等榮譽稱號;成功創建一個中國鐵建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和兩個院級青年創新工作室,獲得各類獎項30余項。
成績屬于過去,創建永無止境。鐵一院橋隧院研發所以青春之名,踐行“敬業、協作、創優、奉獻”的承諾,爭創“服務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文化一流、效益一流”的青年集體目標,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交通強國建設貢獻一院橋隧擔當。